“名中医与岐黄学者面对面·流派传承与创新分享会”成功举办
近日,“名中医与岐黄学者面对面·流派传承与创新分享会”在上海神州医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长宁区多家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从业者,与陆金根、吴耀持、李飞跃等上海市名中医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中医在便民利民领域的实践与创新。
会上,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李艳就中医传承的重要性向陆金根教授提问。陆金根强调,中医人应具备“理论自信、疗效自强、传承自觉、体系自立”的信念。他指出,这种信念不仅源于个人专业素养,更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民族精神。一个自信的中医人,既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卓越,也能够在传承中持续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这一深刻见解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广泛认同。
天山中医医院康复一科主任崔晓则围绕陆氏针灸的特色及中医的根基问题向吴耀持教授请教。吴耀持介绍,陆氏针灸疗法是上海市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末民初,以陆瘦燕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核心。该流派融汇传统理论与创新实践,以精准针术和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闻名,涵盖温针疗法、伏针伏灸、针具改良及针刺手法实验研究等多方面内容。他同时指出,中医的生命力始终来源于广大民众的信任与需求,唯有持续服务于患者,中医才能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这一回答凝练了他多年的临床与实践经验。
除陆氏针灸外,分享会亦涉及《岭南医镜》及其作者钟达森的学术传承。钟达森,卒于1902年。钟氏出身中医,其医脉的先祖是明朝解元、义士、佛医——钟丁先。钟氏自幼随父采药坐诊,热爱中医,并熟读中医经典著作,对《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周易》等颇有研究,展现对中医和易经有极高的悟性。钟氏少年考入太医院学馆,后供职于太医院,后因照顾慈禧太后有功,擢升为院判,与李子余为中医密友,并共同培养出了得意门生——韩一斋。告老还乡后,专心于道教修炼,创立东派道医流派,著有《岭南医镜》十二卷。钟氏的学术特点为:①宫廷医学的传承与创新,注重补调兼施;②重视伤寒派与温病派相结合;③肝脾同调,注重气机疏泄;④用药精当,法度严谨。
本次分享会通过深入探讨多个中医流派的传承脉络与学术思想,显著提升了与会医师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水平,为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便民利民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活动为区域中医药人才提供了与名家面对面交流的宝贵平台,有效激发了中医从业者的传承自觉与创新意识。